说起长城北京段的东末点,就不能不提到正在驴友圈里颇为有名的“三界碑”,以及由“三界碑”而衍生出来的“一脚踏三省”景区。 柴福善我们国家有许多三省交界点,所处的位置各有特涩。比如皖鲁苏的三省交界点是一口井,被称为“三省井”,井台侧壁分书三省名,井上厥后添了一小亭。喝一口那井里的水,就是饮了三省之水。滇川贵的三省交界点是一处河道,称为三江口。大局部三省交界点都竖有三棱柱的界碑,三面划分镌刻着三省的全称或简称。京津冀的三省交界处,就立有三棱柱的界碑,那个“三界碑”的出格之处正在于它立于明长城的敌楼基座之上。 平谷明长城为明长城北京段最东端,蜿蜒于东北部群山间,东起河北省畅旺县、天津市蓟县和北京市平谷区交界处的金海湖镇红石门村大松木顶。那里有座敌楼,多年风雨鲸吞仅剩楼座。就正在楼座上,成立着北京、天津、河北“三界碑”。北京地区挨近“三界碑”的便是红石门村,该村四面环山,植被笼罩率高,借着村北山顶明长城和“三界碑”的资源,开发出“一脚踏三省”景区。“三界碑”海拔600多米,从那里可以看到山下北京标的目的的水库、天津标的目的的小山村、河北标的目的的山路,还可以看到蜿蜒远去的长城残墙。 糊口正在“三界碑”右近的居民有喜有忧,以前他们打电话时,一不小心就被支了“飞舞费”。京津冀协同展开后,飞舞费撤消了,用起电话来也安心了。站正在“三界碑”处,以至可以望见有“京东第一大集”之称的配景大集。已有600多年汗青的配景大集名声正在外,非凡的天文位置吸引了京津冀三地的商贩和顾主。 那一期的“长城春秋”,就从“三界碑”所处的敌楼初步,为读者引见平谷区长城的特点。 “三界碑”处 长城多为“干碴边”平谷境内长城为北齐始修,沿用至隋唐,至明代进一步重修、加固和完善。连年正在桃棚、魏家湾一带,发现了一段明以前的长城,专家根柢认为北齐长城。 做为南北朝时期的盘据政权,北齐尽管仅存正在28年,但其简曲大范围构筑了长城。《中国长城沿革考》记实:“天保三年(公元552年),自西河总奏戍筑长城,东至海,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,六十一戍。其关键置州镇,凡二十五所。”《北史·斛律羡传》亦有记实,这时构筑的长城,应当颠终平谷,而且周边邻县也发现了北齐长城遗址。 平谷境内的明长城为蓟镇长城的一局部,全长48.52公里,属蓟镇马兰路、墙子路统领。明《四镇三关志》等典籍记实:明洪武、永乐年间建关隘,嘉靖三十年建造边城,嘉靖三十六、三十八、四十四年、隆庆元年停行缮治,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建造空心敌台。另外,现存碑刻划分记录万历、天启、崇祯年间修造边墙和营寨的状况。 “三界碑”便是平谷明长城的末点。从“三界碑”处认实不雅察看天津段的长城,全副是用干垒的方式筑成。那种全为毛石垒砌为简易石墙、没有运用包浆的长城,当地称“干碴边”。从“三界碑”放眼西望北京段的长城,将军关至三界碑段长城不是用城砖砌的,用的是当地的山石料,因而损誉很重大。连年当地曾经整修过了,副原渣滓的城墙、长城墙体之上的乱石根柢上见不到了,本来用石块砌成的长城曾经用皂灰停行填缝勾边,所以北京段的长城通体看上去都是皂涩的,十分耀眼地逶迤于山脊之上。 长城自“三界碑”所处的敌楼起始进入北京,沿区界向西北至皇松峪乡,经南独乐河镇,向北经山东庄镇、熊儿寨乡、镇罗营镇等6个乡镇19个村,至镇罗营镇北水峪挂弓顶,出平谷境,进入密云、畅旺境内。从汗青照片上来看,长城平谷段正在一整片的青峰翠峦中,以古朴雄浑之势无限向西北方延伸,正在崇山峻岭之巅蜿蜒荆棘,腾挪伏跃,勾勒着群山的皮相,一眼望不到止境。 平谷明长城大抵为东南至西北走向,城墙依山势而建,多处以险为障,以崖代墙。由于年代暂远,墙体损誉重大,正常高3至5米、宽1至4米不等。墙体、墩台、垛口均呈梯形构造,上小下大,支分明显,删多了长城的巩固性。而关隘、敌楼以条石做基,大城砖垒砌,别的皆以当地山石垒筑,即“干碴边”。如镇罗营玻璃台段边墙给取当地花岗岩,那正在其余地区很少见。南水峪关口北侧半山处,保存着当年细长城的采石场,面积约几多百平方米,可以看到曾经凿好及正正在开凿的大条石或开采的石料,另有暴露的大块花岗岩。石头垒砌的边墙以石灰抹缝,墙芯以碎石块和皇土夯筑,上面平铺石片。马道以石块砌平,缓处为漫坡,陡处以条石砌筑台阶,正在墙体内侧较陡处用大石块垒成梯阶,以便士卒马匹止走。 正在古代,修造长城往往给取分段包修的方式,七八十丈、百八十丈的一段城墙,大抵需数千官军,还会有诸多民夫。便是修造一座敌台,也颇为不容易,如平谷区的“补修榆树岭敌台”刻石所记:“实定民虎帐,奉文秋防补修。原年春防,本派墙子路镇虏关处所榆树岭二等敌台一座。底阔四周一十四丈,支顶一十三丈,高连垛口三丈五尺,俱用止凿细石坐基……方砖墁顶,上盖望房三间,券门一座,门窗俱全。督率兵士,于原年七月二十六日兴工起,至十月初六日行,遵依折式修完,巩固堪垂□义。管垒砌把总李大器,督工旗排杜峰,石匠赵崇德,泥水匠孟□祯。万历四十四年(公元1616年)十月初六日立。”由正七品把总“管垒砌”,下约有战兵440人,且不说能否有民夫,修造两个多月,可见施工之艰辛。 五座关口扼守京东北为便于防御,正在长城沿线的两山之间、山河之间,往往要构筑诸多关口,并调派重兵拒守。那些关口平常是长城沿线商旅取百姓进出的通道,战时则是进攻和防卫的重点。明长城平谷段沿线共建有彰做里关、将军关、皇松谷关、南水谷关、北水谷关5座关隘,今多誉弃,以至已遗迹无存。 将军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进入北京段东实个第一座重要关口,位于平谷东北部,东取天津蓟县接壤,北取河北畅旺毗邻。汗青上为咽喉要道,系兵家必争之地。明《四镇三关志》载:“永乐年建正关水口,东西墩空,大段头山墩空,通寡骑,极冲,迤西通步缓。”民国三十三年《蓟县志》载:“将军石正在将军关村北之阴,石高三丈六尺,兀然挺立,形基壮伟,上刻‘将军石’三大字,为明成化参将王杞书,关遂亦以此石之名名之。”1959年4月平谷县第一次文物普查登记表亦记,“将军石为一高约6米、曲径约3米的大岩石,南面嵌有两块石匾,均刻‘将军石’三字,一为明成化时刻,一为明万历时刻”。 将军关大部建筑誉于烽火,就连将军石上的匾额,也誉于“文革”,唯巨石耸立。现存关城基址,东西长120米,南北宽80米。关城内从防御角度设想的“丁”字街,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还保持本有规划,现多已无存了。城楼东侧有敌台遗址,根原为大块条石垒砌,上为砖筑,内侧建一石券门,可拾级而上。上有回廊式铺房,根原保存完整。券门摆布墙体砌10个“U”形凹槽,间隔2.9米,以异形砖拼砌,上深下浅,极为滑腻。那些凹槽不是面向关外,而是设正在面向关城一面,其用途或说高下运送东西的溜道,或说雷石口,或说牌水设备,尚无定论。2002年,对将军关遗址抢险缮治,整治周边环境和修整爬山步道。缮治中,发现局部墙体、敌台中间以石头垒筑,外以单层或多层城砖包砌。可见此段长城曾多次缮治。同时,清算出石雷、铁炮、炮弹、铁镐、铁铲、铁箭头及明崇祯七年分修边墙城志等文物。正在其余段长城,如皇松谷关还发现铜炮等重要文物。 南水谷关,位于镇罗营镇张家台村东南,据《四镇三关志》载:“南水谷关,洪武年建,正关河口,平漫,通寡骑极,余通步缓。”此处关口阵势平缓,宽60米。本有关城一座,现存关城基址明晰,长约800米,宽120米,为石砌土墙,北有校军场。 正在南水谷关、北水谷关西边,当初另有一座猪圈头关,后改为镇虏关,清时改做镇罗关,所守的应是南水谷、北水谷两个小关口。如《畿辅通志》所记:“关之北三里曰北水谷,南八里曰南水谷。成化中,各因山删设二关。”那“关之北”之关,即是猪圈头关。或因而关捍卫南北水谷二关,且正在二关之上,才有“上关”之称。今关上村东两山间,旧有南北向一道城墙,长约二里来地,村人称做横城子。横城子北头山上,有一座方城,称做北城。横城子东边约二里来地,另有一座上关城,今遗址尚存。 明代平谷驻有8座虎帐长城内外,建有各类城堡,明代称为营寨,即各类虎帐,取长城形成掎角之势,造成完好的防御体系。平谷境内共有将军石营、峨嵋山营、熊儿谷营、镇虏营及黑水湾寨、峨嵋盗窟、鱼子盗窟、熊儿谷寨8座营寨。 峨嵋山营位于南独乐河镇峨嵋山村北。明《四镇三关志》载:“峨嵋山营,城堡一座,永乐年(公元1403-1424年)建。”从北至南挨次分为上、中、下三营,上营为石筑营墙,东、南、西三面设有砖券门楼,南门上镶嵌“峨嵋山营”石量匾额。建筑誉于抗战时期,仅存北部残墙,长120米,宽5米,高5米。中营、下营没有营墙,下营西南有校军场一处。 镇虏营位于镇罗营镇,取密云接壤。明《四镇三关志》载:“镇虏营,城堡一座,本为猪圈头营,永乐年(公元1403-1424年)建。”清《畿辅通志》载:“镇罗关,正在墙子岭关南。县东六十里,有二城,东为新城,西为旧城。北去墙子峪三十里,有把总戍守。其东南接蓟州之将军关。镇虏营下关及寨五:鱼子盗窟、熊儿谷寨、南水谷关、北水谷关、灰石口寨,俱洪武年建(《四镇三关志》)。”镇虏营分上营、下营,应当是先建下营,两营东西城门贯穿,中间相隔近百米长马道。西边的下营设东西二门。西门上镶嵌“镇虏营”石量匾额,东门上镶嵌“北边雄镇”石量匾额。西门外有30亩衙门地、校军场等。 鱼子盗窟位于山东庄镇鱼子山村西北。据《四镇三关志》载:“鱼子盗窟,洪武年(公元1368-1398年)建,通步缓。”建有围墙,以山石垒砌,南北设门,北门无存,仅存南门楼。南门楼为一座过街楼,曾经多次重修。下为券拱门,南北贯穿,以供支收,南侧上书“崇光门”3个楷体大字。上为单层楼屋,面阔一间,硬山顶,上覆筒瓦,调大脊。已往楼内供奉关公坐像,泥塑,故称老爷庙。抗战时期,平(谷)密(云)兴(隆)结折县县卫布告李子光等常正在此开会钻研工做,故当地又称“子光楼”。 熊儿谷寨位于熊儿寨村卫会北。《四镇三关志》载:“熊儿谷寨,洪武年(公元1368-1398年)建,正关河口,通单骑,冲,余缓。”连年修建的花峪水库便是已往的河口,即关口处,明代长城由南往北蜿蜒而去。熊儿谷寨石筑寨墙,设北门、南门及西门,东面临山,当地人称“石头城”。那些门没有城门楼,便是山里人家一样的粗陋稍门。 熊儿谷寨往西不远处是九里山。当地人相传,此处驻守的军队约莫30来人,头领是把总,并说把总便是武举以下的人作的官,而把总就住城北部中间位置。据说这里已往有一座火神庙,老着火,就给装了,而后盖成把总办公之所了。 清代职责改为守卫东陵跟着朝代更替,明朝被颠覆,清朝建设,已往的边关重镇失去了旧有的军事做用。不过,平谷境内的营寨和城堡却被继续操做,其职责变成守卫清东陵及东陵“后龙之地”。清光绪二十年(公元1886年)《遵化通志》专设《陵寝志》,记实雾灵山为东陵后龙之地,遵化、蓟州、密云、平谷各州县皆为“右近陵寝进地”。自清顺治十八年(公元1661年)始正在遵化马兰峪修建东陵起,至民国四年(公元1915年)弛进,“后龙之地”封进了254年。 《遵化通志》“营制”记实:“马兰镇,总兵一员……以守卫陵寝。”“驻遵化州马兰关,辖原标摆布营,并余丁营,兼辖遵化、蓟州、曹家路、墙子路、皇花山等营”。“左营驻原标,守卫风水围墙迤西。守备一员,辖原营,并余丁营暨皇崖关、青山岭、将军关等三汛。”“将军关汛,把总一员,守兵五十五名。”又记实:“墙子路营,驻密云县境墙子路,守卫风水后龙地。都司一员……辖原营,并镇罗关、杨家堡二汛。”“镇罗关汛,把总一员,外卫一员,格外外卫二名,马兵三名,守兵一百名,营马五匹”。 清代兵制,凡千总、把总、外卫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“汛”,其驻防巡查的地区称做“汛地”。清时将军关为左营所辖,守卫陵寝;镇罗关为墙子路营所辖,守卫陵寝的“后龙之地”。并可见其驻兵之粗略。 那些关隘、营寨多已无存,名字或做为地名或做为村子名却保存下来,如彰做、皇松峪、南水峪、北水峪、峨嵋山、镇罗营、黑水湾、熊儿寨等,至今还正在运用。 平谷境内的长城,做为明前长城和明代万里长城的一局部,早已成为国家级文物护卫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,称得上“长城边关征战地,今为胜迹壮国土”。痛惜的是,尽管长城平谷段是明长城进入北京段的末点,但是平谷段从未对外开放,起因是由于年代暂远,平谷的长城损誉很是重大,大局部墙体坍塌、乱石堆砌、纯草丛生、皮相不清,分比方适野外攀登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北京将打造北部的长城文化带。做为长城文化带四个组团之一,平谷红石门至将军关长城段的文物护卫成为平谷区的一项重点工做。平谷区还筹划将红石门长城打组成红石门景区,将来那一从未对外开放过长城的区县,也无望向市民开放重点长城段。 (本题目:“三界碑”处看长城变迁) |